“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”这句老话,今天品来依然透着实在劲儿。
先说个家里的事儿。
前几天我妈突然问我,最近是不是有个导演又拿奖了,拍的是咱陕西的事。
具体什么奖她搞不清,就说是关于黄土地的。
你看,这就是咱老百姓,对电影的要求简单:只要故事发生在咱熟悉的地方,那就值得关注。
最近影评圈里,对张艺谋和王志平这两位导演的讨论颇为热烈。
有人赞张艺谋把陕西电影推向国际,有人则认为王志平才真切地拍出了陕西的地方风貌。
一位是功成名就的大师,一位是冉冉升起的新星,将他们放在一起评说,话题自然不少。
简单来说,张艺谋的影像,如《红高粱》、《活着》,用色大胆,视觉冲击力强劲,让人一眼便能辨认出那是陕西,是那片黄土地。
他运用高粱地、窑洞这些标志性元素,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黄土地的粗犷、原始,以及蓬勃的生命力。
然而,看得多了,难免产生些许刻板印象,似乎黄土地的全部风貌便仅限于此。
王志平的电影,像《无根之尘》,则更注重对现实的描摹,更关心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。
他的镜头不再仅仅停留在符号化的景观上,而是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,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。
片中那些进城务工者、小商小贩,他们面临的困境,他们做出的选择,都显得格外真实。
如果说张艺谋是将黄土地描绘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,那么王志平则是用镜头细腻地记录了黄土地的日常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或许有人会问,这两种拍摄手法,哪一种更胜一筹?
在我看来,实难简单地下定论。
张艺谋的电影,让世界认识了黄土地,其功绩不容忽视。
与此同时,我们也需要像王志平这样的导演,将黄土地的真实状态呈现出来,让世人了解,这里的人们,和我们一样,怀揣梦想,经历困境,心存希望。
回忆以往,我们看到的有关农村的电影,要么是催人泪下的苦情戏,要么是令人捧腹的喜剧,总是缺少一份真切的视角。
似乎农村人只能承受苦难,或是无忧无虑地傻乐。
但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?
农村人有自己的生活,有自己的思考,他们也在竭尽所能地改变自身的命运。
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,记录了几位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村妇女。
她们白天在工地上挥洒汗水,晚上回到出租屋还要操持家务、照料孩子。
生活艰辛,但她们从未放弃。
她们努力学习新的技能,渴望为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
她们的故事,远比任何虚构的影片都更能打动人心。
王志平的《无根之尘》,在某种程度上,正是试图讲述这样的故事。
它聚焦于那些“无根”之人,那些在城市里漂泊打拼的农村人。
他们承受着身份认同的焦虑,面对着生活的重压,但他们也在不懈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归宿。
面对这样的现状,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?
我认为,首要之务是摒弃偏见。
不要给农村人贴上固化的标签,不要用陈旧的眼光去看待他们。
我们需要看到他们的付出与价值。
更重要的是,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。
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,让农村人在城市里也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。
我们不能让黄土地仅仅停留在光影世界中,更要让它扎根在我们的心田。
我们要关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要关怀他们的生活,要支持他们的梦想。
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黄土地,才能真正地热爱这片土地。
也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。
这并非仅是电影人的责任,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,不是吗?
